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重工机械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火热报名中 | 2天峰会、20+热门议题,2023数智低碳---中国汽车碳管理创新峰会亮点抢先看!

2023-11-01 13:55:11AutoESG阅读量:63 我要评论


导读:谈思实验室联合谈思汽车,将于12月7-8日,在上海举办「AutoESG 2023数智低碳---中国汽车碳管理创新峰会」,为汽车行业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搭建专业高端的交流平台,推动汽车全产业链的“碳中和”发展。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减碳之风吹遍全球,而汽车行业则由于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碳排放总量增长快、单车碳强度高的特点,成为各国碳排放管理的监管重点,聚焦汽车业的碳博弈也逐步升级。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今年2月14号,欧洲议会正式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规定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
 
  作为对 “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同时也是打造自身产品的低碳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陆续立下“碳中和军令状”, 制定了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
 
  今年年初,奔驰发布了《梅赛德斯-奔驰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奔驰全球生产基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3%;6月,宝马发布了首份《宝马集团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明确以降低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作为集团在中国可持续进程的基本策略;9月19日,沃尔沃汽车宣布将于2024年初停止生产柴油车,并计划到2030年成为纯电动汽车品牌;2040年成为一家气候中和公司。
 
  在产业链“链主”整车企业的带动下,上下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乃至服务商纷纷加入这场“减碳竞赛”,协同助力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碳排放。
 
  基于这一产业背景,谈思实验室联合谈思汽车,将于12月7-8日,在上海举办「AutoESG 2023数智低碳---中国汽车碳管理创新峰会」,为汽车行业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搭建专业高端的交流平台,推动汽车全产业链的“碳中和”发展。
 
 
  峰会为期两天,与会嘉宾涵盖全产业链,其中包含整车制造商、环境政策制定单位、半导体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汽车创新材料供应商、解决方案集成供应商、汽车测试及认证机构、咨询公司等,多方大咖齐聚一堂,围绕数字低碳、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低碳智造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厂等内容,多角度探讨中国汽车碳管理的阶段性成果及方案,为汽车碳中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
 
  峰会亮点
 
  亮点 01 国内首个专注于汽车碳中和管理的创新峰会
 
  亮点02 2天峰会全面关注数智低碳、汽车碳管理创新方案
 
  亮点 03 40+多家汽车整车厂商及Tier1厂商参会及现场沟通交流
 
  亮点 04 近30位顶级行业大咖倾力分享与讨论
 
  亮点 05 200多名从业专家参会,覆盖整个产业链包含整车制造商、环境政策制定单位、半导体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汽车创新材料供应商、解决方案集成供应商、汽车测试及认证机构、咨询公司等
 
  亮点 06 150多家专业媒体合作宣传、跟踪报道
 
  精彩话题
 
  话题 01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汽车行业如何推动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话题 02
 
  绿色工厂——自我驱动及自我优化的低碳绿色智造
 
  话题 03
 
  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智能制造脱碳之路
 
  话题 04
 
  推动ESG(环境、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
 
  话题 05
 
  从产品生态设计实现脱碳出行
 
  话题 06
 
  面向双碳目标的汽车产业实施发展建议
 
  话题 07
 
  “全链路碳中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话题 08
 
  绿色低碳制造工艺突破与创新
 
  话题 09
 
  打造零碳汽车产业园,加快上下游产业链绿色转型
 
  话题 10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循环经济下的汽车脱碳战略与推进
 
  参会方式
 
  「AutoESG 2023数智低碳——中国汽车碳管理创新峰会」 开放主题演讲、产品展示、晚宴赞助、合作邀约等多种赞助形式,提供全方位品牌宣传创新方案和合作平台,诚邀您的参与!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工机械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工机械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重工机械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